对于这段历史信钰证券,毛主席称之为他生命中"最黑暗的时刻"。张闻天晚年感叹说,那是“党史上最凶险的一夜……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英明果断,那么中国革命的进程可能就要改写!
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,能够让伟大领袖毛主席心有余悸,让见过大风大浪的张闻天胆寒呢?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时间回到1935年,在这一年的6月,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。这一历史性的会师,让毛主席与张国焘这两位早年便相识的革命者再次相聚。
昔年在北大校园之中,毛主席与张国焘便已相识。那时毛主席是北大图书馆管理员,而张国焘则是北京学生运动中的领军人物,心高气傲的他,自然不将职位低微的毛主席放在眼里。
但命运弄人,十数年后,两人在长征途中再次重逢,此时的毛主席,已是党中央的核心领导之一;而张国焘,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,手握重兵,意气风发。
当张国焘得知中央红军兵力已不足2万人,而自己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却拥有8万之众时,权力的欲望在他心中悄然滋生。他开始对党中央的决策产生不满,尤其是对“北上抗日”的战略方针抱有抵触情绪。
展开剩余76%张国焘认为,四川西康地区物产丰富,易于建立根据地,且国民党势力相对薄弱,是红军发展的理想之地。于是,他主张南下,与党中央的战略意图背道而驰。
1935年8月信钰证券,在沙窝会议与毛儿盖会议上,党中央再次重申了“北上抗日”的方针,并决定将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,左路军由张国焘、朱德、刘伯承指挥;右路军由毛主席、叶剑英、徐向前、陈昌浩指挥。
这一决定,实际上是对张国焘的一种妥协,也是党中央为了维护红军团结而做出的努力。然而,张国焘并未因此收敛其野心。当左路军行至嘎曲河时,他竟以河水上涨为借口停止前进,要求转而领军南下。
更为严重的是,9月8日,张国焘密电自己的老部下、右路军政委陈昌浩,要求其迅速率部南下,并尽快“武力解决中央”。这一密电,无疑暴露出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险恶用心。
幸运的是,这一密电被时任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截获。叶剑英深知事态严重,冒着生命危险,连夜将密电内容报告给了毛主席、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。
得知这一紧急情况后,毛主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。他深知,这一危机如果处理不当,将导致红军内部火拼,甚至整个中央领导层的覆灭。
在那一夜最凶险的9个小时里,毛主席眉头紧锁,烟不离手,面前的烟灰缸堆满了三次。经过一夜的紧张思索,他终于理出了头绪。
毛主席先是亲自去找了陈昌浩,就南下还是北上这个问题,再次征求他的意见。陈昌浩说,既然张总政委命令南下,就南下,这个问题不必要再争论了。
毛主席见陈昌浩决心南下,便没再争论,而是提议到红三军团,召集周总理和王稼祥开会商讨下,陈昌浩不好拒绝,就点头让毛主席离开了。
从陈昌浩住处离开后,晚上11点,毛主席又去找了徐向前问他对北上或是南下的意见。徐向前说:"两军既然已经会合,就不宜再分开。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。"毛主席听后,让徐向前早点休息,出门后他就直接出发去了红三军团,再也没有回来。
到了红三军团,毛主席立即召集张闻天、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巴西召开紧急会议。会上,毛主席果断做出了对策:由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一部,组成临时北上先遣支队,迅速向红一军团靠拢,之后与红一军团一起向甘南前进。
9月10日凌晨,按照中央的命令,以红一、红三军团为首的中央红军主力,迅速脱离张国焘的控制区域,在毛主席、张闻天、周总理的带领下单独北上。这一行动,不仅脱离了险境,更避免了红军内部的分裂,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命运。
与此同时,张国焘的野心并未因中央红军的北上而熄灭。一个月之后,他竟在四川公然另立“中央”,走上了公开分裂党和红军的歧途。然而,历史最终证明了毛主席北上战略的正确性。
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抵达陕北,建立了举世闻名的陕甘宁根据地。这一根据地的建立,为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,张国焘率右路军南下后不久,便在四川军阀围剿中遭遇惨败,只能被迫取消其“第二中央”,同意继续北上。然而,此时的张国焘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和威望,他的南下战略也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。
1936年10月,红四方面军最终再次北上,与红二、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。至此,中国工农红军的“长征”壮举宣告胜利结束。
长征的胜利,不仅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信钰证券,更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。而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的果断决策和正确领导,无疑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发布于:河北省大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